人類對抗8種傳染病的歷史
05-07-2020
人類與鼠疫、霍亂的戰鬥不是一朝一夕, 它整整經歷了幾百上千年, 這期間人類付出了無數生命才換來了最後的勝利。和病毒的戰鬥史, 同樣也是人類的進步史。人類歷史上發生過這麼多次的傳染病, 都是怎麼結束的?鼠疫、霍亂、天花、非典、禽流感....最壞的結果到底有多壞?
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
甲類傳染病 ~ 指的是需要強制隔離病人 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的烈性傳染病。霍亂、鼠疫, 正是甲類傳染病。這兩樣病毒和人類糾纏了千年之久, 每次爆發就是一場滅頂之災。
(1)
霍亂: 得了霍亂這個病, 會拉肚子, 一直拉到死為止。1817年至今, 總計爆發了7次, 僅僅是中國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1300萬人, 全球死亡人數保守估計為1.4億人。
霍亂的防治: 倫敦學者約翰斯諾, 通過記錄死亡、患病人數和位置後發現, 霍亂原來是通過水源傳播的, 是人類將排泄物倒入水中污染了水源才滋生了霍亂。所以, 通過控制傳染源, 霍亂就能被控制。今天, 我們國家沒有霍亂, 要感謝清潔的飲用水。在非洲、東南亞的一些貧困落後村莊中, 卻還時不時的會有霍亂發生, 清潔的飲用水和抗菌藥物的發明, 讓霍亂的威脅性沒有那麼大了。
(2)
鼠疫: 歷史上曾有過四次大爆發。第一次發生在東漢末(公元184~220年),漢帝國人口消減了2/3。第二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 爆發於埃及和西奈半島, 傳遍欧洲東羅馬帝國。鼠疫前後肆虐了200多年, 總死亡人數高達1億多人。第三次爆發於14世紀的美索不達米亞和歐洲, 這次鼠疫死者全身黑斑被取名為黑死病。據估死亡人口約2500萬人, 整個歐洲人口, 差點消失。第四次鼠疫爆發於19世紀末的雲南, 這次鼠疫全球死亡人數至少在1200萬人以上, 僅僅是中國死亡人數就達到了300萬。
鼠疫感染後, 潛伏期數小時到~數日, 引起淋巴發炎、肺炎及敗血, 腫脹皮膚出血, 死亡率高達95%。
鼠疫的防治: 1894年, 細菌學家第一次分離了鼠疫菌。而後又過了4年, 法國科学家席蒙 (Paul L.
Simond)終於證明了老鼠身上的跳蚤才是鼠疫傳播的罪魁禍首。鼠疫桿菌可以和老鼠共存,但跳蚤消化管道却被繁殖病菌阻塞, 飢不擇食,跳到人的身上吸血時吐出細菌造成感染。
第四次鼠疫大爆發期间, 華人博士伍連德通過解剖屍體發現鼠疫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通過吐痰和飛沫傳染。這一發現讓人們知道了如何防止鼠疫大規模傳染的辦法, 消毒、隔離、火化屍體、組建防疫站, 從這以後大規模的鼠疫爆發事件再也沒有發生過。隨著抗菌藥物的出現, 鼠疫, 已經可以被治療了。
(3) 炭疽给大家的概念往往很容易与“细菌战”联系起来。事实上, 炭疽是一种叫做炭疽芽胞杆菌的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在牛马羊等草食动物中, 人通常是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动物制品被感染。
炭疽按照症状主要有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有时会引起炭疽败血症和脑膜炎。人可以通过接触感染, 经口感染和吸入性感染。
肺炭疽还可通过吸入污染有炭疽芽胞的尘埃和气溶胶, 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肺炭疽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 是我国“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炭疽杆菌在外界环境中可以生成芽孢, 芽孢是细菌高浓度脱水形成的休眠体, 可以抵御很强的紫外线, 高温等恶劣环境, 在干燥土壤等合适的环境下可以存活10年之久。
也正是因为芽孢超强的适应能力, 使得它可能被作生物武器使用。最早记载关于炭疽热的流行发生于公元80年, 罗马因此死亡近5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德国首先研制和使用了细菌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细菌战进一步扩大, 各参战大国先后研制和使用细菌武器。研制细菌武器并用于战争的最臭名昭著的就是日本73l部队, 他们在中国哈尔滨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细菌研究机构和生产用于杀人的细菌工厂。
目前阶段, 炭疽对人类仍然构成威胁, 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暴发流行。我国30多个省(区)市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这种疾病, 甚至引起流行。多发生在西部地区, 以农、牧民为多。因为芽孢的存在, 使得“消灭炭疽”变得十分困难。预防炭疽最主要的就是远离病死的动物。炭疽也是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的。
(4)
天花: 1980年之前的幾百年, 得了這個病的, 很少有活下來的。康熙就是倖存者之一, 得了天花, 即使康復後也會毀容, 變成麻臉
到了18世紀, 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琴納發現,
有些擠奶工曾患上過牛痘, 但卻從來沒患上過天花。所謂牛痘, 就是牛患上的天花, 通常一些鄉村女工與牛接觸時會患上。愛德華琴納從中國接痘法中受到啟發, 他從女工身上的牛痘裡吸取膿汁接種在另一名兒童身上, 2個月後他又為這名兒童接種了天花病毒, 但始終沒有發病。
天花的疫苗出現了, 由此, 人類開始了對天花病毒的反擊戰。1980年5月, 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 這種自文明初啟便導致數億人死亡、失明、毀容的疾病徹底被消滅。成了人類史上第一個被徹底消滅的傳染病病毒。
乙类严格管理病人及疑似病人。乙类传染病中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对其中的艾滋病、淋病、梅毒、狂犬病和炭疽病人必要时可采取某些强制性措施, 控制其传播。
(5)
非典: 爆發期間沒有研製出有效的藥物, 醫護工作者們只能採取最古老的方式, 隔離。控制住了傳染源, 切斷了傳染途徑後, 新增案例就會越來越少, 最終降低到可控範圍內。被隔離的人, 要么死亡, 要么活下來。
然後, 隨著氣溫回升, 非典自己就不見了。在經歷了長達半年之多的拉鋸戰後, 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宣布中國脫離了非典疫情。
(6)
豬流感: 一戰期間, 歐洲出現一種流感病毒, 導致整個歐洲死了2500萬人, 比戰爭死亡的人數還多。後來蔓延到全球, 也被稱為西班牙流感。這個病毒, 後來發現, 是人類馴化的家禽家畜帶來的。飛鳥和家禽的糞便交雜在一起, 病毒進化之後, 到人身上就是禽流感。動物身上的病毒, 會跨物種從動物身上跑到人身上來, 然後在人類當中傳播, 就造成了傳染病。
2009年, 墨西哥突然間爆發大規模的人感染豬流感, 並在短時間內產生了數十起死亡案例。經過檢測, 基因和跟1918年的西班牙病毒是非常相近的。所以豬流感後來也被稱作甲型h1n1流感, 被看作是季節性流感的一種。就是每個季節都會發生, 這意味著, 每年都會有一些人, 因為流感死去。疫情發生後迅速向全球蔓延, 最終墨西哥感染人數達到了6萬多人, 阿根廷130萬人、美國則有整整5000萬人, 其餘全球各地的國家均有病例。
(7)
埃博拉: 1976年, 同时在刚果靠近埃博拉河的一个村庄, 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边远地区, 发生的疫情。2014-2016年在西非暴发了埃博拉疫情, 感染人数2.6万, 死亡1.1万人。2018年以来, 在刚果又出现了埃博拉的疫情, 至2019年12月, 发现3340例, 其中死亡2210例。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但从现有证据来看, 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一个宿主。是一种丝状病毒感染以後特点是发烧、黑便和呕吐腎臟衰竭, 严重腹泻导致迅速死亡。到現在也沒有藥。這些病毒仍在蔓延中。
(8)
艾滋病. 艾滋病也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由艾滋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毒会攻击人类的免疫系统, 使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滋病感染者通常会经过比较长的潜伏期才会发展为病人。
感染者往往死于常见病原的感染, 恶性肿瘤。而如果免疫系统完好, 人体本可抵御这些疾患。而因为在免疫系统被破坏之后, 他们变得非常脆弱, 普通的感染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疾病。
有研究说, 艾滋病是从黑猩猩的病毒变异而来。推测是20世纪初期, 由于当时人类食用野生的黑猩猩而传播给人(又是一个乱吃野生动物的教训!), 后来由移民从非洲带入美国。
直到1981年, 艾滋病毒才被发现。至今, 艾滋病毒仍然是一项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到目前为止已造成3200多万人死亡。到2018年底, 世界范围内约有379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 有时能到10年以上, 潜伏期的感染者能正常的进行工作生活, 但潜伏期依然是有传染能力的, 这也是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大范围扩散的原因之一。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性传播, 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与艾滋病感染者普通的接触和交谈是不会感染的。
艾滋病是当前最棘手的医学难题之一, 它是一个逆转录病毒, 会将自己的基因组插入到患者的基因组中去, 非常难根除。
迄今为止, 艾滋病没有有效的疫苗, 也没有可以根除的药物。但是, 现在使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 长期用药可以有效抑制感染者体内的病毒长达几十年, 某种意义上讲, 将艾滋病变成了一种传染性的“慢性病” 。
克服傳染病, 無非是弄清楚傳染源頭, 消滅源頭。什麼都不清楚, 就靠隔離,
這個最原始的方法可以防止傳染更多的人。能分離出病毒, 找到有效藥, 就可以治愈。最好的是能研究出疫苗, 防止發病。所以每次出現一次傳染病, 就要搞清楚:是什麼病毒?哪裡來的?用什麼藥殺死?幸運的是, 和病毒鬥爭的這麼多年, 我們的技術和經驗, 都在發展。不幸的是, 到現在還有人沒有意識到, 自然的可怕。吃野生動物, 讓病毒直接入口;去美國大沙漠、非洲大草原去看風景, 結果感染了真菌細菌病毒;以為自己馴服了家禽家畜, 卻不知它們也會成為傳染病之源;這些都等於是暴露在了自然的病毒面前。而之所以人類還沒有被傳染病滅絕, 要感謝那些默默奉獻的醫生。他們, 是我們和病毒細菌之間的屏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