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2024-02-26

 

 

193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授予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1901-1976),以表揚他對量子力學的貢獻。他不但發現了量子力學著名的「測不準原理」,更建立了量子力學兩大數學表述方法之一「矩陣力學」。

 

量子力學的基礎早由普朗克提出(1918年諾貝爾物理獎),愛因斯坦後來用以解釋光電效應(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這表明光波帶有粒子特性。波耳提出了原子能階模型(1922年諾貝爾物理獎),德布羅意也提出了粒子波假說去解釋波耳的原子模型(1929年諾貝爾物理獎);這表明粒子帶有波動特性。

 

基於以上「波粒二象性」,上世紀初科學家們迎來了一場修改經典力學的物理革命。物理學家渴望尋找新的基本方程去計算量子世界發生的現象,這追尋終被兩位物理學家所解決。其中一位是埃爾溫.薛丁格;另一位就是海森堡。

 

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不同,並不描述物件的位置和速度。量子力學之中,物件位置並不能夠被肯定。相反,在量子力學方程之中,每個位置都被賦予機率,這個機率會隨時間而改變。因此,一個物件或物理系統的演化只能夠以求計算這個機率來描述。

 

海森堡和薛丁格各自發展出計算這個機率演化的方程。薛丁格利用比較「直觀」的波動方式去計算,而海森堡則利用數學概念「矩陣」去計算,因此他們兩者也被稱為「波動力學」和「矩陣力學」。後來,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們都證明,這兩種方程都是等價的,只不過表達方式不同而且。某些情況下,利用波動方程去計算會比較方便,而另一些情況下則可能用矩陣去計算會比較簡單。

 

海森堡對量子力學最著名的貢獻,莫過於發現測不準原理。測不準原理充分表現出量子世界的奇異特性:如果我們精確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我們就不可能精確測量它的動量;反之亦然。數學上,測不準原理說∆x∆p≥h/4π,其中∆x是位置的誤差,∆p是動量的誤差,h是普朗克常數。

 

海森堡是波耳的學生。二戰期間,德國佔領了丹麥。海森堡是德國人,負責德國的原子能研究,波耳是丹麥人,正準備逃到美國去。歷史上,我們知道倆師徒曾於哥本哈根袐密會面,但沒有人知道他們談論了什麼。科學史家普遍認為,海森堡知道波耳將逃到美國,幫忙美國製造原子彈。海森堡希望把德國沒有能力製造原子彈的資訊告訴波耳,試圖避免世界性的核戰爭。

 

雖然為納粹工作,但海森堡沒有做出任何戰爭罪行,他純粹是個科學家,只做科學研究。這也是為什麼戰後海森堡並沒有受到指摘,名留青史;而幫希特拉迫害猶太人的萊納(1905年諾貝爾物理獎)卻被送到戰爭法庭,遺臭萬年。

 

 

海森堡之謎:他為什麼不幫助希特勒造原子彈?


德國在194558日宣布投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出動轟炸機群,幾乎摧毀了日本67個城市,但是日本沒有投降;1945726日波茨坦宣言發布後,盟國呼籲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仍沒有回應,最後美國決定投下兩顆原子彈。

194586日與9日,美國派出B-29重轟炸機,分別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廣島投下的是暱稱「小男孩」(Little Boy)的最原始型核彈,長崎投下的是暱稱「胖子」(Fat Man)使用濃縮鈾的核彈,兩次投爆造成129,000 226,000 人死亡,多數是平民。810日,日本軍方攝影師山端庸介進入核爆現場拍照,在12小時中拍下約100張照片,成為見證兩地災難最珍貴的記錄。直到今天,動用原子彈的決議仍遭到世人質疑。


美軍當初考慮投下原子彈的地點,還包括京都、新瀉及小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將近75年,美軍19458月在日本投下2顆原子彈,兩個瞬間殺害20萬人的事件,卻被討論至今。

 

二戰中德軍在集中營中殺害600萬猶太人及上百萬吉普賽人,後人相關著述高達數百萬字,唯一差可比擬的,就是關於日本核爆悲劇的檢討。該事件牽涉甚廣,光是美國方面就有上百名科學家參與原子彈發展計畫,故不涉及國家機密的回憶紀錄頗多;至於德國方面,光是針對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Werrner Heisenberg19011976)曾否幫助希特勒製造原子彈的論述,即已超過200萬字,文章、書籍、紀錄片等姑且不論,今天你上到多國語言的網站,仍可輕易找到上萬條目與此相關。

 

 

 

二戰打了6年(19391945)。6年中,德國人首次領教到什麼是專制集權統治,除了戰火導致民生凋蔽,納粹的鷹犬四出,弄得終日人心惶惶,海森堡雖貴為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且是國際學界的領導份子,卻無法阻止納粹隨意迫害傑出的猶太裔同仁,還被一些非猶太裔的德國科學家謔稱為「白種的猶太人」,自己經常被整風掃得七上八下。

 

 

 

海森堡無論學術能力或道德操守,在他同年代的德國科學家中,都算是最受尊敬的一位,即連194412月美國情報單位派去暗殺他的一個槍手柏格(Moe Berg),在瑞士聽他演講後,也決定放棄任務。而戰後負責調查他8個月的英、美情報人員,都認為他為人正直,願意協助他重整德國的科學機構。

 

 

 

 

《時空遊子海森堡》中,伊莉沙白抄錄了一封海森堡從英國回到德國不久之後寫給她的信,說明海森堡在戰後的心情:

 

 

 

在驚懼中誕生的原子彈

事實上海森堡選擇留在德國,可能是正確的。如果他不這麼做而移民到美國,總不能像費米那樣,幫助美國發展原子彈,來對抗他自己的德國同胞吧?而如果他不到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工作,只在美國大學教教書、做研究,批判他的人又有話說了,會認為他只曉得茍全自己性命,不去成全人類的大義:打敗希特勒與納粹。

 

伊莉沙白海森堡的《時空遊子海森堡》可貴之處,在於寫出了在納粹政權時代的恐怖與憂懼。她說,雖然全德國可能還有五分之一人口反對納粹的做法,另外五分之四卻因為第一世界大戰後德國的破敗、屈辱與混亂,期望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可以不擇手段,帶領大家脫離困境,因此,有良知的公民害怕隔牆有耳,只能選擇沉默。海森堡認為反抗希特勒無法翻轉大局,拒絕捨身取義,恐怕也是對的。他寧可等待黎明,你能說他錯了嗎?而他也果真等到了黎明。

 

反觀美國這邊的物理科學家們,一方面是被納粹逼迫得遷徙流離,憤怨在心,一方面是美國推想有海森堡這樣一流的物理學家在德國,若早一步發展出原子彈,世界歷史的下一步將很難想像,故先下手為強。《海森堡的戰爭》寫到,德國佔領挪威後,英國情報單位獲報挪威的魯肯工廠提供給德國大量重水,而重水是用來做原子彈的,於是在1942年年中便打算去偷襲魯肯工廠。幸好有人想到,如果德國本來沒有想發展原子彈,偷襲行動會不會打草驚蛇,反而提醒他們該發展原子彈?

 

英國按捺了半年,還是在19432月偷襲魯肯工廠。德國很迅速地派重兵駐防該工廠,重新生產重水,這下子輪到美國著急了,同年11月又派出轟炸機隊,終於重創魯肯工廠,還死了22個平民。任務達成,德國不再復建該廠,將剩下的器械拆解運回德國。戰後英、美的情報單位才發現,德國使用重水的研究單位,目的並不在製造原子彈,而是發現核分裂可以產生熱與動力,準備發展核能。

 

 

 

《海森堡的戰爭》幽默的寫到,19458月,海森堡等德國科學家在英國接受調查期間,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的消息傳來,他立刻給其他科學家上起課來,講述其中的物理原理,忽然間,他的思路暢通了(或是從沒有不通過),原子彈是怎麼製造的,他講得那麼頭頭是道,讓事後聽錄音帶的科學家感到驚懼,彼此討論說,或許美國情報單位一度打算綁架他或殺掉他,是完全正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