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陪母親買菜

陪母親買菜
6-20-2007

週六早晨, 拉着菜籃車跟隨母親到市場裡去買菜。這已成了我回台灣最享受的一件事。古亭市場, 雖然四周被頂好、和平和其它幾個超市所包圍, 但這傳統老舊的市場却不能被取代。

媽媽總是在和平東路某個紅綠燈的路口 (Fig-1), 一個不起眼的小通道, 朝裏行去, 不久便豁然開朗, 別有洞天。先是一陣陣撲鼻酸鹹的味道, 繼之踩在陰濕的走道上, 人擠人, 車水馬龍, 鷄飛狗跳, 各式攤位活蹦的世界若然展現在眼前, 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情景。

我拉著菜籃車, 閃躲著擁擠的攤位、人潮、機車、更多的菜籃車。只見媽媽靈活地穿梭在其中, 我得緊緊地追隨在她身後。兩隻車輪時而從人們的脚板面上輾壓而過, 時而落在路旁的陰溝裡, 濺出水花。

當媽媽在一個魚攤上, 抓起一隻黑斑活魚, 熟練地在鼻子上聞嗅一陣, 我和菜籃車必須找一處暫時可以落脚的地方。魚攤上, 有數盞明亮的燈炮, 照得海鮮蝦魚越加鮮艶奪目。在反覆地丟一隻魚, 揀一隻魚之間, 我和菜籃車一會擠在攤頭, 一會退到巷尾。這時, 我發現市場的四週, 被一道土牆、木板、鐵皮等各式材料緊緊地圍住。魚攤後有一道暗綠色斑剝的鐵門, 牆上掛着雨具、斗笠和包魚用的塑膠紙袋。

賣魚的老人禿着頭, 在燈下猛刮魚鱗, 鱗片飛蹦四散, 四周的人群也懶得躲閃。切了魚腹, 匆匆地用盆裡的血水沖過。這時那魚還極不甘願地亂跳, 似乎趁著生命的盡頭, 向人類做最後頑強的抗議。

媽媽買菜有幾道堅持不變的原則, 或說是她的市場經濟學。比如說, 她一成不變地總是光顧那幾家攤位, 無論是菜蔬、水果或是鷄鴨魚肉。每位攤位老板看到她時, 雖叫不出名字, 似乎已成多年的老友, 有的隨口噓寒問暖, 偶而媽媽也會介紹身邊這位傻乎乎幫忙拉車的兒子。「啊!我兒子, 國外剛回來, 今天有幫手可以多買一些」。我只有尷尬地報以微笑。

一路上, 媽媽很少費力氣和攤販們討價還價。反而身旁賣水梨的阿嬸, 不到五分鐘已向來往的人潮喊了三次不同的價碼。在這自由開放的傳統市場裡, 買者有方, 賣者無道, 默契和互信卻是省時、省力、省錢的交易守則。

當我們離開黑暗擁擠的市場時, 早晨的陽光照耀在滿載大包小包的菜蔬食物的車藍裡, 母子倆的身影看到滿載而歸的滿足。

跟着老媽身後, 似乎聽到媽媽口中默默地盤算著總共花了多少菜錢。她一生省吃儉用, 精打細算, 成為我們的典範。於是我在她耳邊輕聲地說:「媽!大約一千二百元!」母子臉上露出會心的微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