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我夢裡的故鄉

我夢裡的故鄉

2-1-2021

 

故鄉是父母來自的地方,

暗地裡孕育了

我的思潮、

我的血液和心跳

默默地影响了

我的口音、

我的情感和認同

 

人說葉落歸根,

那兒,

就是我的根。

 

童年時,

聽祖母講述故鄉的故事,

繞着爸媽叔舅,

靜靜地聆聽家鄉的口音,

黏着奶奶外婆姨嬸,

只想大口地嚼嚥家鄉的口味。

 

有時候我和老弟,

偷偷地蹓到厨房,

從罈裡撈一口母親釀的家鄉米酒,

你一口,我一口....

 

無不讓我思索,

我來自何處。

無論在那出生,

在那長成,

在那生根,

衰老, 凋零。

故鄉如母親,

, 只有一位。

 

雖然那裡我还未曾去过,

未曾被她擁抱过,

然而,

那裡永遠是我最嚮往的地方,

也是藏在我心深处的死結。

 

,

奇怪的動物,

不論当初是被廹離鄉,

是遠走高飛,

是浪跡天涯,

有一天, 他會忽然夢見回家。

 

或許那時,

故鄉已完全陌生,

景物也早已改变,

但回家強烈的慾望至死不變。

 

近日我研究

福建的

一鄉, 一鎮,

一山, 一水,

一草, 一木,

來自各方的民族和不同的方言,

原來我们都是弟兄姐妹!

 

我要感謝多年來中國的建設,

無論什麽政党,

感謝他们

把我的家鄉從戰亂廢墟之中

再次建立起來。

 

一日,

帶着我的家人,

踏上返鄉的路程,

如果我激動地趴在地上,

給我一點時間,

親吻那塊土地。

 

 

武夷山

武夷山市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旅遊城市, 它的前身為崇安縣, 建置於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  已成為福建北部的旅遊、經濟和文化中心。




武夷山市下梅村

下梅村位於武夷山市東部。商周時期就有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跡, 村落建於隋朝, 裡坊興於宋朝, 街市隆於清朝, 歷史悠久, 人文薈萃, 至今保存著70餘幢明清時代的古民居。

 

清康熙、乾隆年間, 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 興盛一時, 人工運河穿村而過, 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舊巷與民謠、山歌、龍舞、廟會交融出村落獨特的魅力, 構成了別具特色的江南水鄉風景。

 

當溪發源於蘆峰南脈大元崗, 穿過下梅村, 將村莊一分為二。当溪流至下梅汇入梅溪, 全长900多米。

 

梅溪發源於梅嶺, 是武夷山東部有名的溪流, 全長50多公里, 上游叫上梅, 下梅村位於梅溪下游, 故名。梅溪兩岸有許多村落以梅命名:如梅嶺、上梅、下梅、梅溪村。



萬里茶路

當溪原為運送茶葉而修建的運河, 如長跑接力賽一般, 以當溪為起點, 北上過分水關到江西河口鎮後入信江, 由水路進鄱陽湖至湖口, 溯長江至漢口, 在漢口經鑑定分裝, 按商號分配, 花茶多在華北銷售, 磚茶和紅茶運到張家口改由駱駝隊運輸1100多公里到達庫倫, 再走400多公里到達中俄邊境的恰克圖, 然後再由俄羅斯轉運到歐洲各地。这茶葉經長途拔涉, 完成萬里艱辛的運送, 其價值就更加抮貴了。

泰寧丹霞地貌

泰寧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武夷山脈中段東南側, 主體部分隸屬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境內, 公園分為上清溪、泰寧古城、金湖、龍王岩-八仙崖、金鐃山5個景區

 

泰寧盆地處於太平洋和欧亞大陸兩板塊交接之處, 地質專家解釋, 億萬年來频繁的地殼運動, 火山噴發, 碰撞伸展。此後加上喜馬拉雅山強烈的抬升、切割, 再經長年重力崩塌、風化、水蝕而形成的地貌奇觀。



建寧蓮海梯田

層層疊疊, 扭扭曲曲的梯田,種滿了蓮花。正開花的季節在夕陽中煞是美麗。五萬畝蓮花梯田, 背靠金鐃山,面朝金溪流域,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每年產出白蓮4000多白蓮子, 早時就成了皇朝的貢品。在紅樓夢中就已出名了。





土樓之旅

高空鳥䁗, 黑色一圈圈, 好像老舊的輪胎,不很起眼。早期家族為了安居團聚,便有了如此自衛性如小城堡般的居住樣式。居住在土樓裡, 有如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社会裡。

 

土樓的中心是祭堂, 供奉先人的牌位, 一層層向外展開。一樓厨,二樓儲糧, 三樓以上住人。層層環廊相通。客家人到那都很團結, 原來有其歷史的根源。

 

龍岩永定土樓

最有名的叫承啓樓, 從明朝崇禎年間開工,一直到清康熙年開, 耗時近80,歷經三代才完工。占地5000平方米, 400,至少容納600人。門口对聯將本樓的精神表露無遺。「承前袓德勒與倫,啓後子孫讀與耕」



南靖土樓群

這群歷時400多年, 40多棟依山而建, 形態各異的楼群落, 被一條S形小溪分成兩區, 溪兩頭各置一座圓樓像極了太極圖。春祭和秋謝隆重儀式, 緬懷先祖。


田螺坑土樓

半山腰上有四圓一方形的樓群, 俗稱四菜一湯,五楼房以金木水火土布局。其中最高大的一座叫和貴樓,200多根松木打樁,建在沼澤地上, 300年來依然堅固不搖。

 




石壁客家祖地

三明市寧化縣的石壁村据史料記載於西晉末年,有大批移民來自中原遷入。1995年建立了客家公祠,是全球1億兩千萬客家人公認的祖地。



埭美古村

位於漳州龍海, 那兒有300座紅磚古厝, 井然有序地建築在群山之中, 被一條河盤繞著。設計者原來是南宋提倡人與大自然和諧的理学大 ~ 師陳淳, 是朱熹晚年得意門生。这些房子的特徵是屋頂正脊兩端有如燕尾上翹, 俗稱燕尾脊。


霍童古鎮

古鎮景區位於蕉城區西北部, 距寧德市區47公里。1300年起便開始逐漸形成村落。近百座青磚灰瓦建築風格來自明清時代。霍童溪是全省八大水系之一, 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 是屏南、周寧兩縣木材、毛竹運輸要道。2006,該地区舞獅表演被列入首批國家级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姥山

狹義的太姥山係指福鼎市南部秦嶼鎮以覆鼎峰為中心的山地, 是太姥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地帶。挺立於東海之濱, 三面臨海, 一面背山。主峰海拔917.3米。

 

山上矗立着無數姿態萬千的石塊。这令人驚嘆的景觀,竟是經过億萬年時光, 地壳運動下的作品。这些大大小小的花崗岩逐漸浮出海面, 完成今日太姥山上所展览千奇百怪的作品。





大嵛山岛

位於福鼎東南海域, 與太姥山風景區隔海相望, 是閩東最大的列島, 由大嵛山, 小嵛山, 鴛鴦島, 銀嶼等十一個大小島嶼組成。嵛山島地理位置特殊, 扼閩浙海路之咽喉, 是南來北往船隻的必經之道, 戰略意義重大。明朝時期為抵禦倭寇騷擾, 1389年明政府在嵛山島設置軍事要塞。

 

大嵛山島: 山、湖、草、海在此濃縮.大天湖面積1000多畝, 小天湖200多畝, 兩湖相隔1000多米, 各有泉眼, 常年不竭, 水質甜美, 清澈見底。湖畔多有野生烏龜出沒。湖四周山坡平緩, 是有“南國天山”之譽的萬畝草場。




霞浦灘塗

寧德市霞浦縣, 位於福建東北部, 是福建省海域面積最大、海岸線最長、淺海灘塗最廣、島嶼最多的沿海縣, 也是閩東最古老的縣城, 建城1700多年。

 

美麗的海岸灘塗, 是大自然賦予霞浦最傲人的資產;霞浦享有「中國最美麗的灘塗」、「中國最美海岸線」、「夢幻海岸、休閒天堂」等美譽, 名列「中國十大風光攝影聖地」之首。四季的潮汐變化、天光雲影, 使海域景色瞬間奇妙無比

 

此地年平均溫度攝氏20,水温適中, 河海比例調節,是海塩、海帶和紫海的產地。近年發展起來的近海灘塗養殖, 漁排木屋、小舟魚網、浮標竹竿, 隨著潮水漲退變幻著不同的組合





平潭島

平潭島又名海壇島, 是福建省第一大島, 位於台灣海峽西岸, 為離台灣島最近的大陸海島, 其至台灣新竹市140公里。平潭由126個島嶼組成, 有名岩礁648, 被稱為「千礁百島」。北港村座落在平潭島海湾區, 400多户人家就地取材, 用岩石建屋,可以抵禦強風。

 

半洋石帆

是平潭最著名的自然景觀, 島的西北方向兩塊花崗岩巨石, 岭立於茫茫大渪之中, 像一艘大船鼓起雙帆, 正在乘風破浪前進。


海峽公鐵大橋

2013年開始築穚, 因此地7级以上大風很频繁, 建橋難度甚高。完工後,橋全長16.34公里, 打破了世界最長跨海峡大橋的紀錄。平潭到福州乘車只要半個小時。



羅星塔

閩江下游三水合匯處的福州馬尾港, 有羅星山,山頂屹立一塔, 砥柱海天, 這便是馳名中外的羅星塔。有「中國塔」之譽, 塔下是羅星塔公園。

 

馬尾港是古代從海路進入福州均經過此地。光緒十年( 1884 年)七月初三, 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官孤拔下令法國遠東艦隊8 艘戰艦和兩艘魚雷艇, 對駐紮在福建馬尾港的福建水師11 艘戰艦率先發動攻擊, 戰鬥不到一小時, 福建水師全軍覆沒, 並且法軍還摧毀了馬尾造船廠和沿岸砲台, 使得左宗棠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大清第一支海軍, 首戰全軍覆沒。


中洲島

原為閩江在福州市區內的一個沙洲, 屬於福州市倉山區。島上原有許多五口通商時期遺留的歷史建築, 被譽為“南台明珠”, 是福州十大景觀之一。

 

2003, 旅英華僑張禮星先生斥資2億港幣, 欲打造一個充滿歐陸建築風格的旅遊購物島。然而多年來, 經營始終沒有走上軌道, 身陷產權糾葛, 備受非議。

 



三坊七巷

在這2200多年建城史福州老城的中心, 坐落著一個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區~三坊七巷。佔地約40公頃, 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

 

三坊七巷起源於晉朝, 完善於唐朝五代, 至明清達到鼎盛。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代建築, 格局至今仍保留完整, 無疑地是一座活生生的「中國建築史博物館」。

 

這里地靈人傑, 世代以來是閩都名人的聚會之地。許多歷史上的名人, 或對當時國家社會有著重要貢獻及影響的人物, : 虎門銷烟的林則徐; 洋務運動的沈葆楨; 揭開近代啓蒙思想的嚴復; 辛亥革命中的林覺民; 新文化運动中的冰心…等, 皆出自此地。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文化氣息, 無愧是福州的驕傲。



福州榕城

福州福建省省会, 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 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 其海拔多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 西有旗山, 南有五虎山, 北有蓮花峰。


史載, 五代後梁開平二年, 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 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 形成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 「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誌, 故福州亦稱「三山」。

 

2200年的建城史, 依然鲜活地從城中榕樹的枝芽中冒出。種植榕樹源自唐朝, 鼎盛於北宋,當時倡導者是知府張伯玉, 如今落地生根。福州又稱「榕城」, 其中最大棵「福州第一榕」樹下可納千人乘涼。




湄洲媽祖的故鄉

湄洲灣位於福建省東南海岸,莆田市和泉州市交界之處, 是閩台兩省最大的港口, 亦是世界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

 

媽祖原名林默, 排行家中老么, 聰慧過人、沉默不多言, 生前是女巫終身未婚, 後常於海湧風浪顯靈、颱風轉彎、保祐平安航行, 世人認為是「護國庇民」的海洋守護神。這裡的媽祖廟創建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 ​​林默娘逝世的同年;後經歷代擴建, 日臻雄偉。

 

目前, 媽祖廟已修葺一新, 雕新畫棟, 金碧輝煌, 成為全世界華籍海員頂禮膜拜和海內外同胞神往的聖地。

 

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遍布我國台港澳地區及大陸各海口碼頭、內河岸埠, 還分佈到東南亞和日、韓、印、美、法…等世界17個國家, 似乎有華人之處就有媽祖信仰。在台灣就有大大小小的媽祖廟5000多座, 信徒1400多萬。

 



六勝塔

建於宋代, 位於泉州湾入海口的最前端的一座五層佛塔。隨着海上貿易而繁榮,此搭成了引領船隻入港的地標。宋元時期凡記載我國與海外的航线资料,如距離、方位和日程都以泉州港為基準。



泉州九

泉州港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每年商船出海,官府要員都要前來九日山為遠般平安祈祷。山上有一塊祈風石刻, 上面刻著「乘着春夏東南風而來, 秋天順著西北風而去」


安平石橋

公元1138,安平首富黄护出資建橋。那時泉州港正是鼎盛時期。橋的全部都使用花崗石砌築而成, 3.8, 361座橋墩,全長約2255, 俗稱「五里橋」。它是, 史上最長的古代石橋。



泉州西街

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繁華一直到今日。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建於唐代,已有1300多年歷史, 有兩座石塔雖經多次大地震,至今仍然屹立,成為古城的地標。在開元寺的殿上掛着倒楹聯,如此寫道:「地此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原來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



泉州永春產香之地

永春縣古稱桃源, 是福建省泉州市轄縣。處福建省東南部, 晉江東溪上游, 東鄰仙遊, 南接南安、安溪, 西連漳平, 北與德化、大田交界。

 

永春氣候溫和, 濕潤多雨, 風景秀麗, 有「萬紫千紅花不謝, 冬暖夏涼四序春」之美稱。境內的牛姆林是閩南地區最具吸引力的生態保護區。此外, 還有仙人洞、百丈岩、普濟寺、北溪旅遊村等景點。

宋元時期, 一位阿拉伯人,名叫蒲壽庚和他的家人, 為了躲避戰火, 遷居永春。蒲氏家族將製香手藝傳授給了鄉親, 自此開啟了永春的製香史。





泉州清源山老君

道教老君造像為中國最大的道教石雕,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清源山。道教尊老子為教主, 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

厦門演武大橋

演武大型公路橋, 簡稱演武大橋, 位於廈門市思明區環島路海軍碼頭, 20039月通車。

 

橋建在古演武池、演武場遺址, 西側隔海面對鄭成功塑像, 因此引用與鄭成功有關的地名「演武」命名大橋。此橋不僅是素有世界最美之稱的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道的組成部分, 由於演武大橋低橋位段的橋面, 離海平面只有5, 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離海平面最近的橋樑。




廈門中山路

中山路位於廈門島西南部, 是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長約1.2公里, 西起輪渡鷺江道, 與鼓浪嶼遙遙相望,東達賓館大廈。

 

走在中山路上, 商店一家緊挨著一家。國內知名企業百貨、百貨、書城、茶莊、賓館、劇院、乾貨、咖啡吧…300多家。想要的東西應有盡有。近來, 越來越多的商賈雲集此地, 成為閩南地區的貿易中心。


厦門世茂海峽大厦(双子塔)

此雙子樓高達300, 外形加風帆的建築是廈門的地標,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匯聚了城市精髓。站在樓頂, 近可收鷺島風光,遠可眺金門美景。 12部高速電梯, 270°弧面全落地窗, 全海景智能化商務辦公系統, 為世界500強企業入駐提供了高端平台。




集美學村

集美學村位於廈門集美半島,是集美屬下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的總稱。

 

它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13年傾資創辦, 享譽海內外。學村總建築面積達三千餘畝, 在校師生十萬餘人,形成了由學前教育至小學初中高中、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

 

陳嘉庚先生(1874~1961)

他是福建同安人, 祖籍淮南固始(今河南), 華人企業家, 慈善家, 革命家。他身為華僑領袖, 他與東南亞的華僑為國民黨革命、北伐、抗日提供襲大的資金。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 動員南洋華僑踴躍捐款, 購買救國公債, 在滇緬公路運輸抗戰物資, 為祖國的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陳嘉庚出資興建鷹廈鐵路。

 

陳嘉庚亦非常重視教育事業, 新加坡、香港、廣州、廈門、南洋以及中國大陸很多獎學金以及學校都是陳嘉庚。





厦門鼓浪嶼

位於廈門島西南隅, 九龍江出海口, 隔著鷺江與廈門島相望。隔著海與金門列島相望。是一座面積僅1.88平方公里的海島。鼓浪嶼制高點日光岩, 俗稱「晃岩」, 站上岩頂可觀鼓浪嶼全島。

 

宋朝時期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 因為島的西南沿岸有一蝕岩洞受浪潮衝擊, 發出如擂鼓響聲, 因此得名。

 

鼓浪嶼有「海上花園」之美稱。 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將鼓浪嶼評為「中國最美的城區」第一名。 2017年鼓浪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鼓浪嶼開拓於宋末元初, 鄭成功曾以此為軍事據點屯兵操練, 對抗清兵。目前日光岩上尚存有當時建造的水操台、石寨門等遺址。鴉片戰爭時期, 英軍曾佔領鼓浪嶼。 1843 , 根據《中英南京條約》廈門被開放為通商口岸, 1845年英撤軍。

 

甲午戰爭以後, 日本佔領台灣, 為避免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 清政府於19021, 與英、美、德…等9國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 鼓浪嶼成為公共租界。陸續有多個國家先後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厦門鼓浪嶼八卦樓

鼓浪嶼八卦樓的主人是台灣板橋林家第三房林鶴壽。設計者是美籍荷蘭人鬱約翰。 1888, 他隨歸正教來廈門, 先被派往平和小溪籌建醫館, 1898年小溪醫館遷到鼓浪嶼, 取名“鼓浪嶼男女救世醫院”, 他是駐院外科手術醫生, 又是頗有造詣的建築設計師。他按林鶴壽的願望, 設計了這幢融和東西文化,具有獨特風格的八卦樓。



鼓浪嶼鄭成功雕像

19858月落成, 屹立在鼓浪嶼東南端的覆鼎岩上。岩高24, 像高16, 625塊白花崗雕鑿嵌接而成。鄭成功像面朝波瀾壯闊的大海, 身披盔甲, 手按寶劍, 形象挺拔剛勁, 氣勢雄偉。

 

明朝延平王鄭成功, 16613, 25,000大軍由廈門航渡台灣海峽, 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 主要戰場包括赤崁、大員等處, 先攻佔普羅民遮城, 然後圍攻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台灣。



鼓浪嶼菽莊花園

座落在鼓浪嶼日光岩南麓海濱。 1895, 台灣富商林爾嘉攜眷來此定居, 18年後開始修建此園。全園借山藏海, 巧為佈局, 動中有靜, 靜中有動, 令人流連忘返。

 

園中屹立園主銅像。四周景色萬千, 閣樓、小橋、疊石、假山…為廈門名園之最。





鼓浪嶼延平公園

菽莊花園附近有延平公園, 為紀念鄭成功而建, 其中有指淨泉, 相傳是鄭氏屯軍時開設的水井。

 

皓月園始建於1985年。位於覆鼎岩海濱, 佔地3萬平方米, 沿鷺江之濱鋪開, 這是以海濱沙灘、岩石、綠樹、亭閣展佈的庭園。園內有長13.7米、高 4.7米、耗銅18噸的一座鄭成功及其部將巨型銅雕像。





廈門碼頭

1980年廈門被設立為特區以來, 廈門港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 20133, 廈門遠海投資開始建設全一個自動化的碼頭。

 

20163,廈門遠海自動化碼頭正式投入營運。它實現了無人化、全自動化操作, 被稱為「魔鬼碼頭」。

 

據悉, 這個同為全球首個第四代自動化碼頭的智能裝卸控制整套系統採用電力驅動及綜合運用人工智能、運籌學決策和系統工程理論, 實現對各設備安全、環保、零排放等高效智能管理。節省能源25%, 提升效率20%